黃河防汛“智”守安瀾(“七下八上”探一線)
《 河南日報 》( 2025年07月31日 第 07 版)
□本報記者?尹江勇?實習生?徐鑫
從衛星地圖上看黃河開封段,蜿蜒的河道勾勒出一連串巨型波浪紋,第一個“V”字大急彎的底部就是著名的黑崗口。每逢“七下八上”的汛期,湍急的河水自西北方向奔涌而來,用力撞在黑崗口處的一排排防洪堤上,緩了下身形,便扭頭往東北方向順勢而去。
作為黃河“豆腐腰”河段關鍵工程,黑崗口控導工程是由36道壩、19座垛、30段護岸組成的險工體系。7月22日上午,在黑崗口控導工程的下延1號、2號壩上,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黃科院”)工程力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正抓緊時間完成“PVC板樁堤防防滲技術試驗”安裝施工的最后工作。
在壩體靠近河面的一側,科研人員先對PVC板樁施工區進行全斷面探測,為施工提供基礎數據;隨后,向下安裝了不同深度的PVC板樁(最深達到12米),并同步連接起集滲透壓力、土壓力、變形、振動、含水率及溫度等6類參數測量功能于一體的堤防多維智能傳感終端。
“這些裝置構建了深層土體位移監測網絡,通過該網絡,即便在鄭州的實驗室里,我們也能實時接收各種數據,并與常規傳感器的測量結果進行比對。”黃科院工程力學研究所技術人員向記者介紹,通過分析壩體是否在河水沖擊下產生偏移、壩內部地下水位變幅與黃河水位升降的關系等重要數據,可為黃河堤壩防汛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此次試驗的核心是驗證PVC板樁用于防汛和防滲的適應性以及PVC板樁防滲效能。“今年2月份在水利部的一次工作會上,水利部向我們院布置了開展PVC板樁堤防防滲技術試驗的任務。”黃科院院長余欣告訴記者。
“年初開始,從調水調沙到防汛保障,我們的科研人員一直奔波在黃河沿線。”黃科院辦公室主任李軍華介紹,按照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部署,該院充分發揮黃河流域水旱災害防御中心作用,成立了9個科技支撐工作組,沖鋒在水庫調度、河道沖淤、工程安全、抗旱保供、數值模擬等科研一線。
利用無人機、無人船對河勢演變分析與工情險情開展“火線偵察”;數模方案工作組研發的二維水沙動力學模型,可在10分鐘內完成7天洪水過程的實時模擬,精準預測下游洪水風險……利用各種先進科技手段,黃科院正在加速塑造“智”守母親河安瀾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