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楊看兩會 | 為什么說,2018年是“高質量脫貧”元年?
201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年。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精準脫貧自然也是本次兩會關注的核心主題之一。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系統性地回顧了過去五年我國脫貧攻堅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報告總結了一組數據: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易地扶貧搬遷830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等等,可以說,過去五年,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
而在對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議中,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大精準脫貧力度”: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堅持現行脫貧標準,確保進度和質量,讓脫貧得到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在這樣的成績,以及加大力度的要求中,2018年脫貧攻堅工作該如何開展呢?
筆者認為,首先需要明確,當前脫貧攻堅所處的階段。
隨著脫貧攻堅日益深入,一系列探索和嘗試取得不俗的效果,在此基礎上,脫貧攻堅的方向、模式和經驗也逐步清晰成型。
從2015年11月,中央正式發布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定開始至今,筆者將脫貧攻堅分為三個階段:
2016年,可以說是脫貧攻堅的頂層設計年,一系列的政策、制度紛紛出臺、成型,包括貧困退出機制,督查巡查制度,扶貧成效的考核辦法,以及各部門出臺的多項政策文件或實施方案等等,從頂層設計上,基本明確了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主要政策、保障措施等。
進入2017年,則可以說是脫貧攻堅的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年,脫貧攻堅制度保障和目標確定后,開始進入大力度實踐、嘗試階段,在保證脫貧任務的基礎上,各地還肩負著試驗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的任務,在實踐中,力爭能探索出一整套能夠在全國或者區域復制推廣的實踐模式。
而2018年,則可以說是“高質量脫貧”元年,一方面,對于脫貧的方式、方法、制度建設,以及脫貧的質量需要在此前成果基礎上,再上新臺階;另一方面,也將通過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來認真解決群眾“一些地方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現象”。
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高質量脫貧?
首先,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制定規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依靠改革創新壯大鄉村發展新動能。而這也與“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的思路一脈相承。
當前鄉村振興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仍有較大缺口,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比較弱等問題,特別是需要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補牢產業發展基礎、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提高治理能力,鞏固和擴大脫貧成果。
筆者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脫貧攻堅過程其實也是鄉村振興的過程,而檢驗脫貧的成效,則需要通過鄉村振興來檢驗。
其次,高質量脫貧,需要建立一套以產業扶貧為核心的長效機制。
產業是脫貧之基、強縣之本、致富之源。我國多年的扶貧經驗充分證明,產業扶貧是脫貧的必由之路。沒有產業發展帶動,很難脫貧;缺乏產業支撐,脫貧難以持續。
而具體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圍繞產業支撐,應該做好兩方面工作。
第一,當前有些地方存在產業項目選擇不夠精準、市場化組織化程度較低等問題,對貧困群眾的帶動能力不足。這就需要地方首先立足地方優勢規劃扶貧產業,用特色產業贏取市場。
通過產業支撐,做好高質量扶貧方面,信陽是一個優秀的案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信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尚朝陽介紹了信陽在這方面的操作思路:
通過綜合運用產業扶貧“多彩田園”示范工程,新興職業農民技能培訓,“三塊地”綜合利用改革,“五道航線”醫療保障線、建立生態護林員制度等方式,促進群眾就業增收,落實好國務院關于建立涉農基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意見。
通過這一套長效機制,信陽真正做到了把提高脫貧的質量放在首位。
第二,當前有些地方存在貧困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之間缺乏聯系等問題,無法更好地分享產業發展紅利。
筆者建議,可以通過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將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對農戶的帶動能力作為政府扶持政策的重要衡量指標,引導貧困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之間加強合作,讓貧困戶充分享受企業扶貧帶來的紅利。
楊建國 ID:yangjianguonm
楊建國,《老楊會客廳》創始人、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扶貧創客計劃推廣大使,大型公益節目《脫貧大決戰》特約點評嘉賓、環球網、河南廣電全媒體特邀評論員、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河南自貿區開封片區、開封、許昌、新鄉、信陽等多地產業、招商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