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縣找準產業優勢聚焦“精準扶貧”
初冬,走進鄢陵,震動人們的不僅有自然和發展的魅力,更有那脫貧戰場上的“攻堅曲線”——
222家規模企業,在資金、土地、技術等方面對貧困戶進行重點扶持,共帶動1522戶貧困戶實現增收,1163戶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
203家花木企業吸納入股貧困戶956戶,流轉土地8000多畝,每戶年畝產收益6000余元;
40多個景區景點吸納貧困戶就業537人,帶動發展農家樂28家,實現了貧困群眾依靠生態旅游產業增收致富;
全縣35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序列,累計脫貧5388戶23437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93%降至0.86%……
作為鄢陵縣的傳統產業花木種植,該縣將貧困戶納入花木種植、養護、盆景制作、綠化工程等產業鏈條中,探索出了:“花木+”扶貧模式,全面解決了貧困戶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缺信心、缺技術、缺資金、缺帶動的問題,累計帶動1500余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精準扶貧之路。
他們依托全縣1147家花木企業,采取訂單農業、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等形式,把農戶聚起來,把土地連成片,把產品銷出去,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其中,203家花木企業或合作社吸納入股貧困戶956戶,流轉土地8000多畝。同時,縣財政出資500萬元,引導10個貧困村與金杜仲農業公司合作,修建2500平方米的恒溫育苗溫室和2000畝杜仲大田種植基地作為扶貧基地,合作發展花木種植產業,按照協議收益分成,帶動了10個貧困村1016人穩定脫貧。放大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綜合效應,實現縣鎮村三級電商服務平臺全覆蓋,為全縣1937戶5737名貧困人口提供“買、賣、推、繳、代、取”等服務功能,有效解決他們的生活實際難題。統籌全縣近千家電商企業和9個電商扶貧基地資源,采取“電商企業網上接訂單、貧困戶家門口搞生產”的辦法,幫助621戶貧困戶實現增收。依托15萬畝辣椒生產規模和技術成熟的優勢,推動全縣171家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15個貧困村1129戶貧困戶增收。(鄭法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