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一帶一路”倡議需要講好“我們”的故事
3月5日,國務院總理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其中5次提到“一帶一路”,而這也是自2014年起,連續第5年在政府報告中提及“一帶一路”。
今年是改革開放的40周年,中國對外開放在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礎上,已經站上了一個更高的起點,來到了“更高質量開放”的新時代。
而在這樣一個特殊歷史節點上,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作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首要舉措明確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筆者認為,這既是對過去幾年“一帶一路”倡議取得成績和進展的肯定,政府工作報告中用了這樣的總結:“一帶一路”建設成效顯著,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結構優化、規模穩居世界前列”;也表明了下一階段全面開放新格局中,“一帶一路”倡議承載的分量和關鍵作用。
去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時,筆者曾做過一個解讀:在“一帶一路”四歲的時間節點上,高峰論壇主旨演講,標志著“一帶一路”倡議從初創期,升級到了快速成長期,從打基礎階段,上升到了成規模階段,從點、面式推進,進入到了深度、全面、系統的新階段。
當然在“一帶一路”倡議從快速成長邁向深度系統的新階段的過程中,也涌現出來了一些共性的難題:包括部分省市圍繞“一帶一路”倡議的定位和布局趨同,產業支撐缺乏差異,有同質化競爭的傾向等等。
在“一帶一路”倡議邁入新階段過程中,如何更好地解決上述這些共性難題,下一步落地過程中,應該從哪些方向著重發力?筆者認為,主要從對內和對外兩個方向來看。
從對外的角度來看,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需要做好四個方面的提升。
1
首先,改變“走出去”的方式,從企業單打獨斗,升級到以產業園的形式抱團出海。
筆者認為,海外產業園可以方便企業降低風險提高競爭力,充分利用全球資源,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便于更加直接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之中,在國際交往中借鑒和學習世界領先的科技與理念,進而使中國企業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占據更加主動的地位。
2
其次,需要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服務平臺,為“走出去”提供保障。
隨著“走出去”企業和產業越來越豐富,不同企業,不同產業對于“出海”所需的資源和服務,需求也會越來越廣泛深入,這時候,就需要構建一個走出去企業“綜合性信息平臺”,一方面,整合促進對外投資、會計、咨詢等機構資源;另一方面,則是建立“出海”共同體,借助整體的力量,來更好地與世界對話。
3
第三,“走出去”不僅需要中國品牌,也需要更多“中國標準”。
品牌認同的匱乏,是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的一個共性難題。兩會至今,也有不少代表提到,要構建國家品牌發展戰略,形成一批國際性知名品牌。
“中國品牌”當然重要,不過我覺得更核心的問題,應該是,構建更多的“中國標準”。筆者認為,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標準“的出海,這是對我國走出去戰略的重大升級。
標準輸出是對產品輸出的巨大升級,將會帶動技術、產品、服務、金融、文化等為一體,不僅能將我國一流的技術、制造以及設計施工、運營帶到世界,更能在全球范圍內宣傳、推廣中國制造的全新形象,帶動我國更多的產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4
第四,“走出去”需要綜合型國際化人才。
人才,尤其是熟悉當地語言、掌握國際交往規則、了解當地法律制度、熟悉當地宗教傳統和文化、具有國際視野的綜合型國際化人才,對于當前以及下一階段“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落地來說,非常關鍵。
如何搭建、培育一個適應“走出去”的人才支撐體系,也是下一階段“走出去”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上面四個方面,是對外視角,把目光轉回國內,新一階段“一帶一路”倡議落地,對內視角上看,也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提升。
1
首先,需要加強“一帶一路”戰略統籌,從而更好地避免多部門參與,信息不對稱、工作協調不到位的情況發生。
尤其是在區域層面,如何突出協調發展,如何加強省際合作,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這需要構建加強“一帶一路”頂層設計,明確不同區域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以及中央各部門的職責和協調聯動的體制機制等等。
2
其次,優化產業布局。
筆者認為,這需要在深入研究各省區的區位優勢、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上,對各省產業定位與分工更加明確,找準各自適合“一帶一路”倡議的產業,把各自的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
這方面,尤其是要加強產業園平臺,以產業園為支撐,來作為不管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的載體。
3
第三,自貿區應該要與“一帶一路”倡議深度掛鉤。
四年來,我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維護經濟全球化、改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深入,如何更好地探索突破其中重點難點問題,構建了基本的投資、金融、貿易監管制度和便利化體系,就成了重點所在。
而自貿區以及自貿港,作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風險壓力測試區,筆者建議,下一步應該更深入地與“一帶一路”倡議深度融合,將自貿區、自貿港建成“一帶一路”“中國樣板”。
4
第四,企業應該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更積極主動的作用。
兩會期間,有代表提議在提案中表示,“一帶一路”合作中不能有“等、靠、要”思想,而是要依托國家的統籌規劃,肩負起建設“一帶一路”的主體責任。
對于當下中國來說,已經形成了一批具備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企業,但不少企業缺乏主動“走出去”的意愿。而筆者認為,無論是從當前“一帶一路”倡議取得的結果,還是參與企業的成長,都能得出一個結論:只有大膽“走出去”,市場才能越做越大,企業也才能夠持續良性健康發展,走得更遠。
最后,我還想談一個提案,也是本次兩會目前為止,筆者心目中,關于“一帶一路”的最佳提案。
具體內容是:為了順利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我們不僅要講好“中國故事”,同時還要講好“我們的故事”。這里的“我們”指的是中國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這里的“故事”就是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歷史上和現實中的經濟、文化等交流的友好故事。
各地都在講要講好中國故事,但講哪些故事,怎么講,還處于一個相對迷茫的狀態,而這個提案則給我們提了一個醒,也許講故事技巧是其次,換位思考可能才是最核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