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放寬應屆生認定標準 支持畢業生就業
新一年的秋招逐步開啟,又有地方放寬應屆生標準,這次是一線城市上海。
最近,上海市印發《關于優化調整高校畢業生參加本市招考(聘)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該文件不僅明確應屆生的范圍為畢業時間在兩年內的,還出臺了相關配套措施。《通知》明確:上海市地方國有企業、在滬央企在開展校園招聘時,應結合企業實際,將校招崗位向畢業證書落款年度2年內(含畢業當年度)的高校畢業生開放。
近期,有不少專家學者呼吁逐步放寬應屆生標準,逐步淡化這一身份概念。
多省份已放寬
事實上,在上海之前,已有多個省份公布了應屆生標準放松的政策。據潮新聞報道,山東、湖南、貴州、廣西等多個省份人社部門發文,調整應屆生身份的認定標準,明確在省內事業單位招考中,不再審核其是否有工作經歷和繳納社保的情況。
放寬應屆生身份認定標準,其實不是新鮮事。早在去年7月,福建人社廳就發布通知明確,報考福建省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央企在閩機構,“上年度畢業生具有工作經歷以及社保繳交記錄的,可報考應屆生崗位”。
轉變背后的考量
放寬應屆生身份認定標準,為應屆生擇到心儀崗位提供了更多機會,便于他們盡快就業。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應屆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就業。從“今年政策性崗位吸納280多萬應屆畢業生就業,比去年同期增加70多萬”,到“多省份啟動公務員招錄,繼續向基層、應屆生傾斜”,再到“@高校應屆畢業生 廣東逾兩萬編制崗位在等你”……各地招聘,受到了應屆生的歡迎,滿足了他們的就業“剛需”。
但與此同時,也有網友感嘆,僅僅因為有過社保記錄就失去了應屆生的身份,而無緣一些招考,無疑是一種遺憾。揆諸現實,一些畢業生為了保住應屆生身份,選擇緩就業、慢就業,乃至不就業。這種選擇,實屬無奈,這也說明放寬應屆生身份認定標準確有必要。
應逐步取消應屆生身份?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陳志文就撰文指出:“過去幾年,大學生的就業去向發生了更為明顯的變化,穩定為主的體制內成為大量畢業生的理想去處。大量畢業生為保住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優勢,在沒有找到理想工作,沒有進體制之前,就想盡辦法延期畢業,一些畢業生即便有了一份工作,也不敢上社保,以免喪失了進體制內的資格,對大學畢業生就業造成更多干擾。這一理論上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成為大學生就業的制度性障礙。”
因此,他提出,在高等教育普及的背景下,“應屆生”這一概念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保護價值越來越小,也越來越不適應公平就業環境的建設,需要考慮適時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