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原丨前莊村曾隱五寺
本文攝影白金瑜
□河南日報記者 張冬云
一
前莊村,位于唐河縣東南部約35公里處,豫鄂兩省交界處,它背依石柱山,面朝九龍湖。它是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的核心區域,2014年12月,入選“中國第三批傳統村落名錄”,2015年7月,被河南省確定為“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試點”。
它地處丘陵到淺山的過渡地帶,村莊內以山地和淺丘為主。它由20個自然村(村民組)組成,大的自然村不過幾十戶,小的自然村只有一兩戶,有村民515戶。民居大都依山而建,層層疊疊坐落在山坡上,面朝開闊谷地或河流。
20個自然村中,大河溝、朱家場、白家場、天塘溝4個自然村,位置相對集中,組成了前莊村傳統村落核心保護區。大河溝自然村,是核心保護區的華彩篇章,有40余戶人家,但年輕人外出,常住者不過四五十人,多是老弱婦孺。
大河溝自然村始建于明末,鄧氏家族從湖北興國州(現在的陽新縣)遷居于此。村莊坐落在天然溪流大河溝的出口處,以溝名做村名。村內傳統民居集中連片,歷史風貌完整,村落與周邊山體、農田、水系自然交融。
進村處,是個漂亮小廣場,廣場周邊及附近山坡上,有40余座青磚黛瓦、帶山耳和貓眼的傳統民居,多已整修過。據稱,這里最老的民居,建于清中期。這片古民居,青磚灰瓦,鐵釘木門,石板小路蜿蜒其間,古意盎然。
整個前莊村,這樣的傳統民居有900多座。
所謂山耳,即山墻上有“耳朵”,可通風除濕,防房屋檁條腐朽。“貓眼”是在大門下設的洞,作用也是通風除濕。村人說,這里蓋的房子一般有七竅,山墻上要有成對山耳,再設兩扇窗一扇門,亮窗門下有貓眼。家家戶戶的山耳形狀不同,有拱形、圓形、橢圓形的。小細節讓建筑充滿靈性。
這里民居的另一特色,是院套院遞進式的建筑形式。過去,小山村為防土匪侵擾,村民將房舍設計成套院,戶戶遞進,戶戶錯落,又戶戶相通,最外邊設第一道大門,進院設二道門、三道門,大院最后邊還有逃生門。在一戶套院的后院,見兩堵山墻夾著僅容一人通行的小階梯,階梯盡頭是極狹逃生門。大河溝最有名的一座套院名叫七道門,從前到后共有七道大門。
古民居的街頭巷尾,散落著古樹,其中還有一棵400多年的老板栗樹。
穿過古民居群,向村落一側走去,眼前豁然開朗,山間谷地有條潺潺的溪流,由東到西緩緩流過,溪流中生長著茂盛的蘆葦、菖蒲,隨風搖曳。溪水碧清見底,夾岸綠樹如蓋。村民用橡膠壩將溪水一段段攔起,布置了彩色游船,三五成群的游客,喧笑其上,給古老的小山村增加了現代氣息。
村中有紅色遺跡。有一處老民居,院落不大,土坯院墻已塌,正房三間帶出廈,出廈由兩根紅漆木柱支撐。1947年秋到1948年春,八路軍某部后勤指揮部供應處曾駐扎此院落。
二
“一村隱五寺,寺寺化滄桑”。前莊村方圓3公里內,曾分布著圓通寺、雙峰寺、觀音寺、竹林寺、老君庵五寺,是南陽盆地罕見的佛教文化村。
從大河溝自然村出發,山路上車行20分鐘后,再步行一段路,來到群山環繞的小塊谷地,谷地內有小溪蜿蜒流過。圓通寺坐落于此。
圓通寺相傳始建于唐代,幾經興廢。明清時是地方著名寺院。明嘉靖《南陽府志》唐縣記載中,收了明代信陽籍文學家何景明的《詠圓通寺》:“曉問圓通寺,青山拄杖尋。飛梁裊石澗,寒日抱霜林。殿閣攀躋遠,關河眺望深。下看孤鳥翼,萬里送遙心。”清乾隆《唐縣志》對圓通寺也有記載。
現在的圓通寺,無圍墻,正殿三間主體建筑尚在,屋頂和墻體有破損。西偏殿保存較完好,東偏殿已成廢墟。附屬建筑還有僧人寮房五間,老石碑幾通。還有兩座塔林,存歷代佛塔多座,其中唐宋佛塔4座。
圓通寺現任住持釋印宏法師,年逾七旬,極瘦,一襲灰色僧袍一把白色長須,看上去仙風道骨。老法師身體極好,爬山越坡行動迅捷。他先帶大家到寺旁小塔林,此地有幾座寶篋印陀羅尼佛塔。《印陀羅尼經》是佛教重要經文,寶篋印陀羅尼佛塔因形似寶篋(藏玉璽的小箱子)、內藏《印陀羅尼經》得名。它是由樓閣式塔、亭閣式塔剎的形式發展而來,分大小兩種,多為石砌,置于佛寺院中。
釋印宏法師又帶我們來到圓通寺西南約150米處山腳下塔林,此地建有3座小佛塔。
釋印宏法師熟悉圓通寺歷史,他說:“馮友蘭祖輩與圓通寺緣分很深,當年寺院及周邊土地都是馮家的,馮友蘭祖上曾重建圓通寺,并負擔寺廟住持的生活起居,圓通寺幾乎就是馮氏家廟。”
據相關記載,釋印宏法師的前任是宏云法師,宏云6歲在圓通寺剃度出家,高齡過世。宏云法師十多歲時,馮友蘭自國外留學回家來此,馮友蘭摸著宏云的頭說:“你這小和尚要好好修行哦!”還給了他糖果和錢。
寺內有一幅珍貴照片,攝于1948年5月,是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全體同仁合影,為慶祝陳福田執教二十五年合影留念。馮友蘭蓄黑色短須,坐在第一排右邊,面相莊肅。他當時主持清華校務。陳福田時任清華外文系主任,拍此照后,他離職去了夏威夷。
雙峰寺位于雙峰寺村東北山腳位置,是個四合院,由前殿、正殿及東西偏殿圍合而成。寺內只有一個年輕僧人守著。這也是座老寺院,始建于唐代,之后均有修建。民國時期,它還有60余間房舍,有30多個僧人。院內曾有棵大銀杏樹,胸圍達6米。“1958年被伐,用壞三盤大鋸,伐了四天,伐后不倒。”守寺僧人說。
前莊村百姓家有很多柳編用品,比如柳條箱(包)、飯籃、菜籃、笊籬、針線簸籮等。竹編用品也很多,像笸箕、畚斗、米篩等。
當下的前莊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林業、觀光旅游業,萬畝梔子園已成規模。
據介紹,前莊村山多地少,生存條件艱苦,十幾年前全村人口流失過半。為脫貧,當地政府動員村民大面積種植梔子。所產梔子品質上乘,全村人均3畝梔子林,干梔子果十三四元一斤,村民一畝地能掙六七千元。
前莊村境內的石柱山森林公園,已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不遠的山上,還有萬畝野生茶園。最早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工種植了大批綠茶,后來一度放棄管理,任其自由生長。近幾年,綠色生態茶葉又風行市場,萬畝茶園重新成為村民的金飯碗。
即席沖飲野山茶,芳香清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