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專業課堂 上班族比大學生還多
高校周末開設的一批微專業,主打“小而精”,雖然不授予學位,依舊賺足人氣。目前,北京林業大學開設的自然教育、人工智能、碳中和與智慧環保3個微專業迎來首批新生,上班族已經成為課堂主力。
◆“小而靈活”的微專業
微專業是指在大學本科專業目錄之外,圍繞某些新興的職業領域,以職業能力和素養培養為導向設置的專業,通過相對系統和迷你精干的課程學習與實踐,開闊學生視野,快速提升職業核心能力。
目前,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高校紛紛開設微專業。相較于傳統的專業劃分,這類課程多由5到10門的課程模塊組成,課程一般安排在周末,還有部分在工作日晚上。學生需在一學年內完成所有學時。
◆沒有學歷證明,但好找工作
微專業并不等同于輔修。輔修專業是在主修專業之外,再選擇一個專業,學生可以兼修本專業以外的任何一個專業;微專業是在主修專業的基礎上,交叉融合多個學科專業的前沿知識和技術。
“微專業是學校的自選動作,屬于非學歷教育,聚焦的是小切口,目的是為當下熱門領域培養專門人才。”北京林業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吳健說,能學到最時髦的真本事,是微專業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河南也有不少高校開辟“微專業”
近年來由高校推出的“微專業”,一直被廣泛關注。2023年,“西南大學開設公務員專業”的話題一度沖上熱搜。
據科技日報的報道,從近兩年各大高校的探索實踐來看,在設置微專業時,學校一般會選擇與科技前沿技術領域相關的專業學科,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緊密連接,以培養產業所需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
北京日報的報道說,近年來,在京高校開設的微專業中,人工智能類占了絕大多數,但不同高校授課側重不同,吸引的學生群體也有差異。
編輯盤點發現,在河南,河南科技大學、河南工業大學、鄭州西亞斯學院、河南城建學院等不少高校也開辟了“微專業”。如洛陽理工學院2018年就啟動了“微專業”跨學科課程建設項目,2019年首批立項“人工智能”、“創業管理”和“虛擬現實文化創意設計”三個“微專業”,開課后一天之內全部報滿,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公選課模塊。
◆業內看好微專業發展前景
微專業不僅能有效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豐富其知識儲備。更為重要的是,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微專業加上多元化的知識體系,能夠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推動高校有效實現教育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今年暑期,北京市教委已發布通知,明確深化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改革,支持高校以輔修專業、微專業、雙學位等形式鼓勵學生開展人工智能跨學科專業學習,培養社會急需的拔尖創新人才。
在微專業熱的背后,也有一些專家提出冷思考。目前修習微專業獲得的證書并不能作為獨立的學歷證明,政府和社會的認可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微專業課時少、授課深度有限、課程系統性弱等問題有待更多的破題思路。